中
华
人
物
香
坊
图
书
馆
带
你
了
解
齐桓公
(?一前643)春秋时齐国国君。公元前685-前643年在位。名小白。僖公之子,襄公之弟。为公子时因见内乱,离齐至莒(今山东莒县)。襄公被杀,齐之大夫迎立为君。即位后任用管仲,改革内政,国势强盛。桓公七年(前679)于鄄(今山东鄄城北)之会始称霸诸侯,奉行“尊王攘夷”政策。二十年,奉周王命讨伐卫国。二十二年,伐山戎,救燕国。二十五年,败狄救邢、卫二国。三十年,伐楚,与楚在召陵(今河南郾城东)结盟而还。三十四年,周因王子带争王位而起内乱,率诸侯会于洮(今山东鄄城西南),尊周襄王为王。次年,与诸侯盟于葵丘(今河南兰考东),规定与盟诸侯永保和好,维护等级制度。后又两次命诸侯戍周以御戎。因“九合诸侯”,“尊王攘夷”,故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·引自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)第1175页。
来源于:学习强国
发布于:北京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